世界上很少有哪两国关系能够如中俄这般微妙,曾被中国许为“老大哥”的苏联不复存在后,俄罗斯不得不接受一个在多个方面都要强于自己的中国存在。1979 年邓小平启动改革开放进程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仅相当于当时苏联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40%。而今俄罗斯向东看,昔日那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阿穆尔河和乌苏里江对岸的村庄亦不复以往那般穷困,长成炫目的城市。俄罗斯与中国间财富的显著、急剧逆转,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而根据“成王败寇”的世界永恒真理,当前中俄关系之中俄罗斯势必要居于下方。但观近些年来,尤其是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中国不追随欧美、反加强了同俄罗斯间的关系,且在某种程度上,两国相处之中北京更是似乎有意居于次席,这样一种现实着实令外界费解。
近段时间以来,“习普”兄弟情、中俄关系热络一直为外界所道,其中中国的一些做法更令人遐思。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7月8日赴俄参加金砖国家第七次会议和上合组织第15次会议,这同时作为自十八大以来的第12次“习普会”,带来哪些新“惊喜”无疑吸引外界关注。一系列合作项目、贸易数字背后,一个有意思的细节便在于,历次上合峰会合影均站在中间位置中国国家领导人这次“罕见”靠边站,将居中的位置让给了俄罗斯总统普京和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另外,在今年5月举行的莫斯科红场阅兵上,按照字母排序本应第九出场的中国仪仗队却选择了最后一位出场,也让外界大呼惊讶。外交无小事,西方对俄制裁尚未解除之际,北京“末位”压轴出场所凸显出来的对俄罗斯的无声支持丝毫不亚于口头公开表态。那么,究竟是何原因,让北京如此“力挺”莫斯科,甚至于在中俄相处之中不惜“屈居”第二?
无意争锋 北京拱手让位
有关于中俄关系,今年5月英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曾特别刊文强调,中俄关系并非处于平等地位,俄罗斯对于自己被迫在与中国建立关系上扮演越来越卑屈的角色感到恼怒,对俄罗斯而言,与中国的伙伴关系是痛苦而必需的,但对中国而言,与俄罗斯的关系有则很好,但并非必需品。不过在相当意义上,这样一言显然不能完全说明当前中俄关系的现实。至少以此为前提,西方国家领导人纷纷拒绝赴莫斯科参加二战结束70周年活动之际,中国却高调参加红场阅兵,乃至于不惜以高价购进俄罗斯石油,都着实令人费解。
虽然苏联“老大哥”的威力早已被雨打风吹去,但从现实来看,北京对莫斯科的尊重之中,仍旧脱不开旧日苏联的影子。苏联解体二十余年后的今天,中俄两国间实力对比在很多方面已经发生了逆转,不过两国绝大多数人却远未适应这种逆转态势。长期浸染帝国梦想让俄罗斯无法轻易割舍,而习惯了“老大哥”这一称呼的中国人亦习惯了与“老大哥”的相处方式,这或已成为北京心甘情愿为莫斯科“靠边站”的重要诱因。
北京东直门北中街4号,绿树掩映的路口深处坐落的便是俄罗斯驻华大使馆。作为北京占地面积最大的外国驻华大使馆,这样一处俄罗斯式园林至今仍以其约250亩地的体量对外诉说着昔日沙俄与苏联的辉煌。而对于曾经历过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对峙年代的中国人来说,苏联所代表着不仅仅是一个逝去的时代与回忆,更联系着自己的青春岁月。当前这一届中国领导集体的童年或少年时代,正处于苏联最为强盛、社会主义阵营壁垒分明的时期。无论国际关系如何变更,这样的烙印终究难以根除,从而造就了如今中国民间对俄罗斯的天然亲近感。与此同时,曾经美苏争霸的世界格局、同一阵营、同一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的现实和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领头羊的地位,对于这个时代的许多人来说,当年强盛的苏联俨然成为了今天中国走向强国大国路上的天然范本。
因乌克兰危机,西方接连对俄罗斯采取制裁措施,试图通过经济大棒打垮俄罗斯,但俄罗斯找到了新的出口以及合作伙伴,通过向东看已令普京击碎了西方看笑话的“美梦”。在这一过程当中,中国不单单是为了自身利益考量选择与俄罗斯接近,这更受到了思维惯性的影响,希望帮助“兄弟”摆脱难关。而当俄罗斯急于希望借由双峰会,向西方“秀成果”、“秀朋友”。熟谙为客之道的习近平自然懂得“识时务者为俊杰”,主动“让位”满足东道主的“表现欲”。
俄罗斯的民族性格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其民众的乐于“出头”,急切希望充当先锋对和探路者,而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则尤其反映在俄罗斯始终倾向于担当领导者角色。而这同时也就意味着,如果给俄罗斯以领导者地位,它是十分愿意向其他国家提供借力乃至于为其“输血”。虽然今天的俄罗斯已越发无力重建抑或维持诸如华沙条约组织那样的庞大地缘政治集团,但之于中国,让俄罗斯在双边关系乃至世界政治中承担更加显眼和主动的角色,依旧能够为中国分担诸多来自旧有世界秩序的强大压力,给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最多的战略空间。
韬光养晦 中俄结伴不结盟
而从某种角度来观,北京之于莫斯科的态度,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性格使然。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内容已难以契合当前国际发展现实而遭弃,但仍不少人会用中庸或者谨慎来描述中国人的性格,这样一种说法也确实具有相当意义上的合理性。比之西方人的开放,中国人往往更加内敛,反映在中俄关系上便是,虽然在西方眼中,中俄多被看成是“盟友”,但与俄罗斯交好之际,中国仍尽可能的把握好其中的分寸。因中俄联盟,与西方发生重大对峙,并非中国所乐见。尤其是在经历过战争之苦后,中国更不希望回到热战抑或冷战年代,而是希望借与西方合作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对俄罗斯关系的谨慎。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甚至有人预言十数年内能够成为世界第一,而在庞大军费支撑和日趋改善的军事思想指导下,中国军力变强变大趋势也可以预计。基于此,中国的影响力在逐步扩大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AIIB)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包括“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在内争相投怀北京。不过,中国并没有因受到“热捧”而洋洋自得或嚣张妄为,甚至“诚实”承认与美国的差距仍很大。傅莹在今年6月初撰文称,中国现在还处于大而不强、将强未强的阶段。王毅在6月25日曾表示,中国还不能和美国平起平坐。与此同时,虽然印度和俄罗斯等国的经济实力与中国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但中国亦没有意愿,为所欲为、以大欺小非要占个核心位置不可,中国对于俄罗斯的态度是一贯韬光养晦、谦逊礼让的结果。
且就在外界皆唱高调,强指中俄战略、军事结盟之际,却不难发现二者间关系并非如此。中俄“结伴”确实符合两国的战略利益,它不仅推动了两国经济合作,还同时增加了中俄各自的安全感,有助于维护世界力量的平衡。但中俄战略合作对两国复兴都构不成充分的外部环境条件,两国都不愿意因为“得到了对方”,而“失去了世界”。如今,从北京与莫斯科反复强调不希望两国进行完全意义上的捆绑来看,那些期盼中俄军事、战略结盟的殷切目光恐怕要失落了,中国已经为彼此预留喘息的空间。 (欣予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