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mb Up   Thumb Down Comments

GDP超美国:老外很激动,中国很冷静


 “中国终于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至少是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调整后得出的数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发布数据称,按照购买力平价(PPP)的计算方式,中国的经济规模在2014年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西方媒体连日来热炒此事,称中国终结了美国142年来保持的第一经济大国地位,这对于全球经济而言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时刻。相比之下,中国国内舆论普遍表现冷静。中国经济专家认为IMF的衡量指标不具备说服力,“世界第一的高帽戴不起。”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也表示,和美国相比,中国的经济增值质量差距很大。
 

  IMF宣称中国GDP年内“超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测算显示,到今年年底,中国将占购买力平价法得出的全球GDP总量的16.48%,达17.632万亿美元。而美国则占16.28%,总量为17.416万亿美元,而且未来这一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IMF估算,到2019年,中国经济总量预计将比美国高20%。
  但以名义GDP总值计算,世界银行的数字显示,2013年,美国GDP为16.8万亿美元,远远超过中国的9.24万亿美元,美国经济规模仍比中国大1/3左右。世界第一大国仍然保留诸多优势。
  考虑到人口以后,就算按购买力平价数据衡量,中国也远远落后,而美国也不再是世界之王。彭博新闻社基于IMF的数据计算得出,中国人均GDP排名86,比10年前上升29名;美国下滑一位,排第10。
  英国《金融时报》称,中国取得了经济上的飞跃:即便计算方法上有问题,但中国的崛起也是显著的。1980年,中国经济总量为美国的十分之一。从1980年到今年,中国年均GDP增幅达到惊人的9.8%,而美国只有2.7%。保持年均10%的增长率意味着约7年可实现经济总量翻番。
  报道称,两件事值得说明:首先,中国经济现在可能是世界最大的,但它远不是最富有的。中国的人均GDP尚不到美国的1/4。
  第二,从长期的历史角度看,中国的崛起只是恢复原状。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逊认为,1870年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最大经济体。欧洲和美国近代长约150年的主宰只是个例外。
  何为“购买力平价”计算方式
  对于各国GDP的统计,有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两种方式。汇率法更为普遍,是把各国用本国货币计算的GDP按汇率换算为美元,然后进行比较。但是,汇率容易因政治、投机等因素产生波动,进而影响准确性。
  为了解决汇率波动问题,IMF采用了购买力平价法。购买力平价是基准国单位货币相当于比较国货币的数量。例如,购买完全相同的一件商品,在中国需要人民币5元,在美国需要1美元,那么购买力平价就是5。
  IMF在采用购买力平价法之后,相比汇率法而言,计算出的中国GDP规模有所增大,进而得出了2014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美国的结论。
  美国“商业内幕”新闻网站的报道称,IMF之所以要用购买力平价进行调整,其背后逻辑是各国的物价水平是不一样的,比如上海的衬衫就卖得比旧金山便宜,因此如果不将物价因素考虑进去,比较各国的经济规模就不尽合理。
  报道解释,虽然中国人的收入水平通常比美国人要低得多,但如果只是简单地将中国人的工资折算成美元去与美国人的工资相比较,就会低估中国人工资的购买力,相应地也会低估整个中国的购买力。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IMF采用的购买力平价计算方式存在缺陷,无法真正衡量一国的经济情况。
  首先,这种方法只能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商品,但这些商品并不容易选择。各国都在消费的、占经济比重相同的商品并不多。
  其次,白明指出,同样的产品和服务,在质量方面可能有天壤之别,因此很难找出“数量与质量完全相同”的商品。最后,各国的市场化程度不同,只要不是完全竞争性的市场,就会存在价格扭曲,也将影响该方法的准确性。
  白明进一步指出,仅仅用GDP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合理的。因为第一,GDP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量,而并非存量,它并不能真正代表财富的多少。二战以来,美国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比中国“家底殷实”。
  第二,GDP的质量也有差别。美国多为低污染、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中国则刚刚处于转型期,制造业权重依然较大。
  第三,中国的人均GDP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收入差距等问题仍未解决。
  外媒称是中国崛起的“象征性时刻”
  英国《每日邮报》8日说,中国在全球经济衰退前的30年里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工业化和全面经济改革在东方造就了一个新的发展引擎。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国问题专家阿尔温德·苏布拉马尼安强调了中国赶超美国的“象征”意义。他说:“中国非常强大,而且越来越强大。这不容低估。”
  报道称,中国目前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新闻对于奥巴马来说是件尴尬事,也终结了美国142年来保持的第一经济大国地位。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称,对中国而言,这是一座里程碑,给尤其围绕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迅猛建设和工业化时期划上圆满的句号。
  鉴于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中国超过别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被认为只是时间问题。但是,中国的进步对美国而言却是象征性的挫折:在美国,比预期缓慢的复苏恰好赶上富人与中产阶级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
  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比很多预测者估计得都快。这证明中国利用贸易机会的精明程度,以及中国的稳步增长与美国在2007-2009年大衰退后的疲弱复苏形成对比。
  报道称,经济学家大体而言欢迎中国的进步,把这作为全球经济发展拥抱长期贫困地区的标志。比如,把世界当成一个大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衡量时,随着印度和中国发展起来,富国与穷国之间的收入不均就有所下降。
  报道称,就算关键国家(包括中国)的不平等有所加剧,情况也是如此。中国富裕阶层的崛起使他们接近西方的生活水平,即便这扩大了他们与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差距。
  据俄罗斯报纸网8日称,如果中国经济超越美国,这将是自1872年美国夺取英国的领导地位以来,世界经济头把交椅首次易主。
  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东方学专家阿列克谢·马斯洛夫表示:“中国经济如此强劲增长的原因很好理解。中国的购买力平价增长始终落后于经济增长,从而拖了所有宏观经济数据的后腿。但现在,中国政府的一系列国家计划和统计方法的改变促使居民收入增速显著加快。”
  国内舆论对“全球第一”的说法表现冷静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8日在华盛顿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举办的一场论坛上说,在经济增长质量上中国与美国还有很大差距。他强调,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还需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
  针对“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说法,国内各大媒体并没有表现出过多兴奋。《环球时报》指出,“GDP显示的是中国经济规模,但中国人民的幸福指数并没有被测算,因为中国工人辛苦创造出来的利润很多是流入美国人的钱包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西方所统计的显示经济实力的数据,现实意义不大。”
  《新京报》引用经济专家的话指出,“衡量经济实力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运算和指标,关注中国经济的短板,不因为戴上毫无价值的‘世界第一’的帽子而沾沾自喜,才是成熟的体现。”
  《国际商报》称,据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分析报告,中国的贫富差距相比30年前已经扩大了一倍。同时中国还有2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相当于法国、德国、英国人口的总和。因此中国无法领受GDP“世界第一”的这份殊荣。
  除此之外,美国彭博新闻社等部分外媒也反驳了IMF的这种说法,认为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法会夸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量,无法准确反映不同国家对世界资源的不同掌控能力,以及它们对全球事务的不同影响能力。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0月9日援引美国彭博新闻社的报道称,美国依然是世界最大经济体,IMF关于美国GDP被中国超越的说法不过是另一个错误警报罢了。
  摩根大通公司驻纽约负责全球经济协调工作的戴维·汉斯莱说:“按照更普通、更被广泛接受、而且在我们看来更有用的衡量标准,美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经济体。”至于购买力平价,“那不算数的”。
  其实早在今年4月底,世界银行就做出了“中国将成为第一大经济体”的预测。《经济学人》指出,中国的经济规模比之前所想象的还要大。旧的分析数据认为中国经济到2019年会超过美国,而新数据则将这一期限提前到了2014年年底前。
  《当中国统治世界》作者马丁•雅克则认为,中国以超出几乎所有人预期的速度超越了一块块里程碑——最大出口国、最大制造国等。他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产出很可能将占到全球总产出的三分之一,中国的经济规模很可能将超过欧美经济规模的总和。
  对于西方媒体的上述说法,白明认为虽然不排除对中国的肯定,但也有“渲染”和“捧杀”的成分。一方面,外媒将中国定格为世界经济举足轻重的力量,一方面又把全球资源供应紧张等问题归为中国的责任。在此环境下,中国不应当盲目乐观,而是要进一步确保市场公开、公平,推动经济稳步发展。
-

Related Artic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