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文化九思》
作者:冰火
本文非研究孔子所谓的“君子九思”,而是探讨君子文化的九个问题。
研究传统文化特别是君子文化,一定不能把传统的君子文化当成故纸堆。
而要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发展,
挖掘君子文化的新鲜内涵,开拓君子文化新的天地。
三、君子文化的演化及创新
君子形象的产生、君子概念的发展、君子人格的完善乃至君子文化的演化,
是中华历史文化发展的缩影,无不打上了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君子这一概念,在《尚书》《诗经》等文献中即有记载,
可以想象在没有文字记载之前,君子概念、君子形象就产生了。
君子最早是指古代贵族及其子弟,后来就成为“尊贵之人”的代称。
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和生存条件恶劣,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使身强力壮的男人作用十分重要;
氏族部落之间为自身强大而产生争斗,需要带头人,这样就产生了有能力、有权力、有地位的领袖;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要成为领袖不仅要有勇有能,而且要有德有功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和尊敬,这样就产生了君子。
“‘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大学》)。随着三皇五帝的出现,君子所具备的德、智、勇也成为对贵族阶层的要求。
反言之,贵族中的优秀分子,就是君子;
君子也必然是贵族成员。
其标准是,有位有德有能有功有影响,可称之为尊贵之人。
君子是贵族成员,君子是高贵之人,君子文化也是贵族文化。
随着时世变迁,君子的概念和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君子文化也有了新的时代特征。
君子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拓展了“君子”的理念,塑造了崭新的君子形象,重构了君子文化。
他把君子从传统的“高贵之人”变为“高尚之人”,君子从有位有为发展为侧重于有德,
更加注重品德、仁义道德,克己复礼成为君子必备之德和基本标准。
在尧舜时代,君子必须“克明峻德”,但此时所峻之德包括才能、作为在内,因为君子必须效天法地,带领小人、小子战胜多种艰难困苦,才是重要的品德。
此时之德,是仁、智、勇、聪明才能的总和。
孔子也曾总结,“君子之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而到春秋末期,礼崩乐坏,诸侯争斗,天下大乱。
此时,孔子将仁政作为治世之理想,对君子来说,守“仁”是最高美德,尊“礼”是行为标准,克己复礼是最终目标。
同时,孔子作为民办教育创始人,坚持有教无类,强调人生修养,不再强调贵族出身,读书之士皆可修为君子。
“贵”君子变成了“士”君子,从而大大扩展了君子的阶级基础。
由于其更加强化君子的道德修养,则君子由“尊贵之人”变成了“高尚之人”,有位高贵君子变成了有德高尚君子,名为道德君子。
并且,此德非彼德,此时之德已为才德各属了,并强调以德驭才。
孔孟是君子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们把君子文化从贵族文化变成了精英文化,赋与君子文化以新的时代特征。
几千年来,孔孟的君子文化影响深远,君子形象得以广泛传播乃至深入人心,君子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几千年的中华历史就是君子文化的发展史,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君子带动、影响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也丰富发展了君子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孔孟的一些君子文化理念被社会广泛接受,逐步被赋予新的时代色彩,有一部分关于君子的言论已变成大众耳熟能详、生动活泼的俗言俚语。
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动口不动手”,
“量小非君子”,
“君子成人之美”,
“做君子不做小人”等等。
从一定意义上说,君子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由精英文化发展成为大众文化。
究其原因,正如《易经•乾卦•文言》所说,君子“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君子这一人格形象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特征,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君子概念是鲜活的,君子形象是生动的,君子人格是变化的,君子文化也是发展的。
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研究传统文化特别是君子文化,一定不能把传统的君子文化当成故纸堆,而要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发展,挖掘君子文化的新鲜内涵,开拓君子文化新的天地。
钱文忠先生指出,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对峙中,让步的、失败的是传统文化,失去的往往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为什么失败、失去?
因为没有新的东西,没有适应现代的东西。
仅是对过去的文献训诂释义,不能有力地影响当代社会,老是用过去的概念来照本宣科就不会有多少观众、听众。
没有生命力的传统,当代中国人不感兴趣。
但如果坚持文化创新,使传统文化这棵老树盛开绚烂的鲜花,就会生机无限。
君子文化应该创新,也能够创新。
我们既要研究古代的君子人物,更要树立当下的君子形象;
既要弘扬传统的君子品格,又要光大当代的君子精神;
既要继承传统优秀的君子文化,又要构建当今鲜活的君子文化。
比如,要研究如何扩大君子的社会基础,当代社会人人都可成为圣贤,为何不能说人人都可成为君子;
再比如,过去说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现在则可以说君子“达更要独善其身,穷亦可兼济天下”,
由于现在社会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达,人们都可以把济天下的言论说出来,善事干起来,人人可济天下。
弘扬君子文化,就要研究文化的时代内涵,就要培育和创造有利君子精神光大的环境和条件。
一句话,君子文化一定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更具中华的民族特色。
几千年来,
君子精神激励中国人,
君子形象影响中国人,
君子文化改变中国人,
这又是不争的实事,
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文化的精髓所在。
四、儒家君子理论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儒家的君子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化即君子文化,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即君子人格。
中华文明的传承,中国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中国的精英文化,集中体现在君子文化之中。
中华民族的人格特征,既彰显仁人志士之品德,崇尚精英,崇尚君子,崇尚道德,崇尚礼仪,这是孔孟君子学说的历史功绩。
这一历史功绩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并且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儒家君子文化的影响力将更加强劲、更加持久、更加深刻。
弘扬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君子文化,也是当代社会文化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如何理性对待传统的君子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数千年的君子文化重放异彩,是十分重大的课题,也是君子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之关键所在。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何况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儒家君子文化的消极影响也应客观分析。
孔子创立并完善了君子学说体系,实现了君子理念的创新,君子形象的再造,君子文化的转型。
一部《论语》,可说是君子学术专著,“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107次。
可以说孔子的一切思想都是以君子为中心,他的理想国是君子国。
君子国里的君子,不但有道德有学问,还有富贵功名。这是他的理想。
孔孟的君子文化,是社会顶层象牙塔里的精英文化,并非着眼于社会大众的人格培养,而仅仅是为当时的统治者服务;
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孔子培养君子的最终目的不是如何做人,而是如何做官。
尽管也强调“有教无类”,但他所要培养的君子,实际上是把社会大众排斥在外的。
他眼中的君子是人,百姓是民,人和民是分割的概念;
同时,他要培养的并非与时俱进的时代君子,而是克己复礼的古代君子。
当然,孔子为挽救日下的世风,是想以古代的标准重新塑造君子。
这种新君子,往往出身贫贱,有道德,反而比贵族更贵族,亦非原来意义上的君子,而是意图恢复周礼的道德君子;
孔孟的君子有鲜明的等级特色,培养的是贵族本位的君子,“上智下愚不移”;
孔子的君子小人二分法,是把君子与代表大众形象的小人对立起来,君子鹤立小人之上,是风与草的关系;
孔孟为君子设立的道德标准太高,可望而不可及,往往做不到,就连孔子都说自己不够格;
而孔子提出君子行为准则的礼教如孝道不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成了束缚人性的枷锁,致使人格变形。
标准太高做不到,礼教束缚人性,往往产生伪君子,真君子不多,伪君子不少。
即使有名的君子往往不是死人就是假的。
当然,我们讲儒家学说的消极性,并非君子文化的主体。
而是要认清孔孟的时代局限性,是由他们当时所处的时代、所站的立场、所持的价值观所决定的。
我们不能苛求于古人,研究其局限性是为了更好地弘扬君子文化。
人人知道君子,但又说不清君子是什么;
有时候君子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贬义的概念。
但是几千年来,在中国人人又都受到君子的影响,君子精神激励中国人,君子形象影响中国人,君子文化改变中国人,这又是不争的实事,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文化的精髓所在。
我们既要充分肯定儒家君子文化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又要客观分析其历史局限及消极因素,才能更准地弘扬君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