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mb Up   Thumb Down Comments

中国父母不敢穷,不敢病,不敢麻烦孩子


黄磊:中国父母不敢穷,不敢病,不敢麻烦孩子
 

在《向往的生活》第二季中,黄磊谈及自己的父亲,他说:“爸爸都82岁了,初二吃了一次饭,一转身到现在都没见。”
 
好不容易有时间想去看父亲了,父亲却说: “你别来了,难得回家一趟,好好陪陪孩子。”
 
说到自己的岳父岳母时,也是如出一辙,已经生病住院了,还硬撑着,不到迫不得已,绝不让他和孙莉去探望,就怕给孩子添麻烦。
 
黄磊总结说:“中国父母有一个特点,叫不给孩子添麻烦。”
 
张泉灵曾在《奇葩说》提到她曾经采访的一位老人,她说老人身上有一股特殊的“老人味”。
 
她问老人多久洗一次澡,老人回答说:“我尽量不洗澡,一个人在家,人老了,洗澡是很危险的事,万一摔了呢?我这后半辈子,给孩子多大负担呢?”

最近一部热播剧《归去来》中,唐嫣饰演的萧清和张凯丽饰演的萧妈妈之间隔着视频的一段无声对话,让我瞬间泪崩。
 
萧清家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她从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后,去美国斯坦德大学继续深造,而她留学的学费生活费都是妈妈辅导音乐艺考生赚来的,一天连续上8小时的课,非常辛苦。
 
当萧清终于在美国安顿下来,妈妈却突然出了车祸,起初全家人都瞒着她,她还是再三询问小姨才知晓。
 
萧清深知家里的经济状况已经不能负担起自己的学费,并且她想要回国照顾妈妈,于是向学校提出了休学。
 
临行前她跟莫妮卡说的一段话,不仅说出了中国父母的常态,也说出了千万儿女的心声:
 
原来我的优越,一直是父母的负担,而我的机遇,是因为他们的牺牲。我以为我凭努力一步一步走上了更高的台阶,但其实我的脚下,都有我爸妈在为我添砖加瓦。我不能让他们为了成就我,不敢享受,不敢旅游,不敢休息,甚至不敢生病。
 
而病床上的妈妈得知女儿要放弃学业,心急如焚。
 
为了阻止萧清休学,尚不能开口说话的妈妈撑着虚弱的身体与女儿视频,在病床上对女儿比V露出笑容,并用左手歪歪扭扭地写下了“我很好,放心,我们一起加油!”
 
视频这头的萧清泣不成声。
 
正如韩剧《请回答1988》中说的:

听说神不能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妈妈这个词,只是叫一叫,也触动心弦。
 
对于妈妈来说,女儿的梦想和前程大过全世界,为了女儿,她一刻也不敢停下来,不敢穷,不敢病。
 
对于女儿来说,哪有什么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安然静好的背后都是妈妈在替自己负重前行。
 
影片更是折射出中国父母的现状:不敢穷,不敢病,即便生病也不舍得告诉孩子,唯恐给孩子添麻烦。

知乎上有一个讨论:当妈是一种什么体验?

获高赞的回答是:“当妈后我变怂了,不敢穷,不敢病,不敢失业,不敢死。”
 
今年年初,成都一位81岁的老人蒋桂英“拾荒十余年一人养活全家”的故事占领了各大媒体,感动了无数人。
 
这位81岁的老人也只是一位普通的妻子、母亲、外婆。
 
她女儿58岁了,6岁时患脑膜炎,智商低下且瘫痪,还有一个外孙至今已被她拉扯长大成人。
 
她早出晚归捡了十几年垃圾,才得以养活一家四口。
 
那时她的头晕症越发严重了,有时候晕倒了,在地上躺了不知道多久才醒来。
 
所以她最怕的就是自己生病,因为一旦病了,全家人的口粮就成了问题。
 
她说:

我已经80多岁了,是完全有资格去死的人了,但是她(女儿)不死,我也死不成。
 
她只是芸芸众生的一粒微小尘埃,但在数十年时间的荒野里,她从青丝走到白发用双手撑起了女儿的全世界。
 
她定然也有想要放弃的时刻,但是一想到女儿,她就不敢停下来,不敢穷,不敢病,更不敢死。
 
我外公60岁时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在发病前期,他不止一次对我妈说“咱不治了,别给你添麻烦别浪费你的钱”。
 
很多次他都从医院偷偷跑掉,药也拒绝吃,他觉得这样就不会浪费妈妈的钱,不会给妈妈添麻烦了。
 
病到末期,他谁也不认识了,却仍然记得妈妈喜欢吃肉,每次吃饭前他总是会抓一把肉放在口袋里含糊着念叨“留着给我姑娘吃……”,妈妈看了忍不住抱着外公失声痛哭。
 
外公过世后,母亲整理遗物时才发现,几乎每件衣服的内口袋里都藏有几块肉。
 
那个叫父亲的人,他忘记了一切,却唯独没有忘记爱孩子,在生命弥留之际,依然不舍得麻烦孩子。
 
中国父母,全然如同《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首歌中唱的一样:“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在与时间的这场对垒中,我们都注定是输家,唯有父母给予的爱,始于唇齿,掩于岁月,亘古长存。
 
年少时我们总以为父母有铜墙铁壁能够刀枪不入,却从未意识到,他们也会恐惧衰老,也会害怕生病,可最让他们害怕的,是拖累子女。
 
父母太懂事,而我们,总是太迟钝。
 
荆州83岁老太,患糖尿病20多年,但因为不想拖累孝顺的儿女,老太太便有了轻生的念头,住院期间独自一人来到湖畔,想用跳湖来结束生命。
 
幸亏被晨练的人及时发现,被救上岸的老太太嘴里还不停的念着:

你们走了以后,我还是要跳湖,我的孩子太孝顺了,我不想给他们添麻烦。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有调查表明,目前老年人是我国自杀比例最高的人群,每年至少有10万多55岁以上的老年人自杀身亡。

而80%以上的自杀理由是:“我不想给孩子添麻烦,不想拖累孩子啊。”
 
父母深知孩子肩上的压力,总想着还能为孩子再做些什么,奈何年迈,心底那份心疼和不舍也终究成了无能为力。
 
于是他们小心翼翼,不敢穷,不敢病,生活上的苦难也从来不说,唯恐耽误我们工作给我们添麻烦。
 
对父母来说,不给孩子添麻烦,已经是他们晚年所能给我们最后的成全和疼爱。
 

最近,60岁的李宗盛写了一首新歌《新写的旧歌》,这首歌承载着他和父亲之间的纠葛往事。
 
那时的李宗盛年少气盛凭着对音乐的一腔热血,不愿走爸爸走过的路,于是无声的抗争和父亲的不理解,成为父子一生的嫌隙。
 
时隔多年,他终于用自己的方式与父亲和解,一句“爸,我想你了”满怀对父亲的思念和愧疚。
 
然而就像他歌里唱的:
 
一首新写的旧歌
不怕你晓得
那个以前的小李有多傻呢
先是担心自己没出息
然后费劲心机想有惊喜
等到好像活明白了
已来不及
他不等你,已来不及
他等过你,已来不及
 
它道出了我们与父母之间,那些想说还没说,可能却已经来不及说的复杂情感。
 
当年,季羡林先生接到老母亲病危的消息,他日夜兼程赶回去,却只见到一副冰冷的棺材。
 
后来,他写下散文《永久的悔》:

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当所有的思念和深情都输给了“来不及”,这才是人世间最深的遗憾。
 
那些我们曾说着的来日方长,有时候真的会在某一个猝不及防的瞬间,就变成了那句“子欲养而亲不待”。
 
柳岩父亲过世后,她在微博中写道:“父亲走得平静无憾。”
 
她有伤痛,却无遗憾,更多的是释怀,她已经拼尽全力给予父亲最好的了。
 
她终于在北京买了一套豪宅,将父母接到身边,带他们旅行,为他们举办婚礼,父亲生病时给予他最好的医疗条件。
 
而她那句:“如果亲人健在,有什么都给他们吧”,戳中无数子女的心。
 
很赞同作家刘娜说的一句话:

你在尽可能给予家人的同时,最重要的是拼命奔跑成为更好的自己。有一种孝顺,是强大你自己。
 
作家老舍说过一句话: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所以在有生之年,能够为父母做到什么,都尽量去做吧,一刻也别等。
 
你要让他们知道,他们从来不是麻烦不是负累,你已经有足够的能力负担起他们的余生,他们值得拥有这世间最美好的一切。
 
而我们,也愿意为了父母的底气,再努力一点更努力一点。

Related Artic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