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7月2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Harry S. Truman)在日记中,提到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这件针对日本使用的武器,我们打算从7月底至8月10日之间使用」。这也就是说,杜鲁门已经把对日本投放原子弹的时间基本定了下来,而且这个时间,并不是随意安排的,而是和一个人有关,他就是史达林(Stalinism)。
史达林曾表态,苏联将在8月15日参加对日作战。在杜鲁门看来,如果一旦苏联出兵击败日本,那么战后,苏联在亚洲的势力,将进一步扩大。于是,杜鲁门决定,要在苏联没有介入的情况下,尽快结束战争,这样一来,美国就可以主张分割远东地区的领土,而原子弹使杜鲁门看到了美国单方面结束这场战争的希望。
7月底,杜鲁门收到了一封密电,里面写到:「根据『病患』的各项准备情况和大气条件,或许,从8月1日开始,随时都可以对它实施『手术』。」「病患」、「手术」这几个词,在外人看来或许一头雾水,但杜鲁门却清楚,这里指的正是对日本投放原子弹。在随后的会议中,杜鲁门、邱吉尔、蒋介石共同签署了盟军的最后宣言,史达林领导的苏联,甚至没有被邀请参加起草档案。
很快的,遭到背叛的史达林,通过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的间谍,得知原子弹已经研制成功。于是,他加快了远东地区的军事部署,企图首先佔领日本,冷战就在波茨坦翻开了新的篇章。然而,就在投弹计画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又有一个人站了出来。
在此之前,科学家们一再为该不该使用核武器对抗日本而争论不休,政治家、军事家也在权衡利弊,杜鲁门都没有为之所动,可这一次,这个人的一番话,却让本来下定决心的杜鲁门犹豫了。这个人就是美国总统的顾问约翰·麦克洛伊,他既不贊成科学家们禁止使用核武器的意见,也不支援军事家们积极投入核武器的使用,他认为,督促日本投降,可以用一种双赢的方法。
约翰建议杜鲁门给日本天皇或者首相铃木写一封信,一面阐明具体的投降条件,也就是如果日本投降的话,那就可以在立宪的基础上,保留天皇体制;另一方面,也在信中说明如果日本不接受投降,那么美国就会对日本使用核武器。表面来看,约翰的这个提议是给了日本一个体面投降的机会,实际上,是为美国实施原子弹,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藉口。
如果提出了这样的条件和警告,日本能够接受,那再好不过了,但是,如果日本不接受,那么美国使用原子弹也不会再被别人说成不人道。杜鲁门听了这个建议之后,当下决定这么办。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会议发表了《波茨坦公告》(the potsdam proclamation),这是反法西斯同盟国,向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发出的一份督促投降书。
当时,美军已经成功破译了日军密电码,从而破解了日本军事和外交电报,他们知道,对日本而言,无条件投降是对天皇的大不敬,于是美国决定,修改《波茨坦公告》。最终,这份被软化了的公告中,暗示了日本可以保留天皇制,从开始的无条件投降,改为由日本政府宣佈日军投降。
这种退一步的做法,无疑是给日本一个台阶下,同时也是杜鲁门给日本人的最后一个机会。但是,面对这个机会,日本人竟然犹豫了。以外务大臣东乡茂德为代表的一部分人认为,能够保留天皇制,那是再好不过了,应该马上投降。不过这个时候,日本的情报机关却提议,他们已经向苏联请求出来斡旋,现在他们正在等待苏联的答覆,所以大家先不要急着投降。
可是,日本人为什么要让苏联出来斡旋呢?1941年,日苏两国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有效期到1946年4月25日,这个时候,条约的有效期还没到。然而,在1945年4月5日,苏联通知日本说,在雅尔达会议上,苏联已经承诺,在纳粹德国投降三个月后,对日宣战。面对这个承诺,日本却一直坚信,苏联不会出尔反尔。
正是因为日本对苏联还抱有很大的期望,日本外务省才始终坚持,在没有弄清苏联的真正意图前,不能轻易接受《波茨坦公告》,并且对外不发表任何意见,统一都使用「不予置评」来回覆。既然有支持投降的,有坚持等待的,那一定也有坚决不投降的,以日本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为代表的日本陆军、海军,态度都十分强硬。
他们认为自己受到这样的威胁,为什么不能发表意见?他们不但要发表意见,还要强调坚决不投降,一定要在日本本土上决一死战。就这样,迫于军方的压力,铃木首相把外务省选择的「不予置评」,这一敷衍外界的词汇改成了「不予理睬」,以此来表示对美国的无视。另外,在日本官方通讯社发表演说时,铃木首相态度坚决的表示拒绝,正是这次斩钉截铁的拒绝,才坚定了杜鲁门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