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mb Up   Thumb Down Comments

纽约时报:中国年轻人如何看待美国 -


 

  Joe Chen是一位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上周在西雅图,他手持中国国旗等待迎接到访的习近平。  Ted S. Warren/Associated Press

  北京——身穿印有超大美元钞票的帽衫的赵亦祥(音译)靠销售美国牌子的滑板谋生,他羡慕美国的许多方面,包括刺耳的说唱音乐和自由表达的传统。

  “美国是一个充满言论自由的国家,”他在自己位于北京市中心的店里说。“你可以说你想说的东西,去你想去的地方,选择你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很羡慕这些。但在领土和军事问题,我们有很多分歧。”

  “我觉得,我这代人中有很多人与我的想法一样,”26岁的赵先生说。“我们真的很喜欢美国的文化,但我们也希望有一个不对外国示弱的政府。”

  随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美国的访问以周一在联合国发表讲演而告终,像赵先生这样的中国年轻人给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们提出一个两难的问题,政策制定者们希望能通过美国巨大的文化影响力来打头阵,让这里的舆论即使不同情美国,也更愿意接受美国。

  在某些方面,美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深。尽管存在审查制度、对进口文化的限制,以及互联网上的重重障碍,但美国的电视、电影、音乐和技术已被人们广泛且如饥似渴地享用。习近平在访美期间,也对这种影响有所表示,他提到了美国作家、流行电视连续剧《纸牌屋》,以及几部好莱坞影片,他还和来自硅谷的著名企业领导人见了面。

  然而,研究和调查显示,包括青年在内的许多中国人,对美国仍持谨慎态度,对华盛顿的外交意图持敌对情绪,尤其是当中国的领土主张和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受到威胁时。中国在这方面并不特别,但其日益强大的地位,使这种文化上受吸引、政治上不信任的对比尤为鲜明。

  “即使你拥有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吸引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认同和支持你的政策,”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谢涛说,他从事公众舆论和中美关系方面的研究。

  他说,在他的学生中,“你可以感觉到本科生对美国文化有认同,他们喜欢美国的高等教育和篮球等东西。但是,当你与他们讨论美国政策时,这些人中的许多人持强烈的批评态度。”

  这里的人所看到的、对习近平访美的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都是有关这位领导人作为强大、稳健的政治家的图片和描述,他赢得了奥巴马总统、美国技术高管,以及普通老百姓的尊敬。

  谢涛说,“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国事访问,首先是对国内观众的表演。这次国事访问受到奥巴马总统的接待,以及美国媒体的高度关注,都表明习近平拥有国际地位,值得和应该受到尊重。”

  对习近平访美的广告宣传有的走到了独出心裁的极端。官方新闻媒体把这次访问比作邓小平1979年访美,那次访问帮助中美两国重新建立了外交关系。一段在线视频还显示了受招而来的外国留学生动感情地对习近平作出好评。英文报纸《中国日报》称,调查发现,有近80%的美国青少年对习近平的来访表示了兴趣。

  这让有些中国人吃不消,尽管他们平时习惯了这种高调的宣传。

  “对美国的国事访问是件大事,”在北京一所大学读英文的学生玛丽·李(Mary Li)说,她为了避免麻烦不愿用自己的中国名字。“但我们知道,美国并不围着中国转。教皇也访美了,不是吗?”

  但民意调查显示,许多中国人支持政府在国际关系问题上的观点,尽管他们羡慕美国生活的其他方面。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等机构的研究表明,对美国企业、甚至美国的一些价值观所表示的钦佩,往往与对美国政府的意图、尤其是其在海外的意图的戒心并存(该调查显示,许多美国人对中国政府的意图也保持戒心)。

  基于今年调查的最新结果显示,中国受访者中有67%的人说,中国即将取代或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超级大国(在西方国家,许多受访者对此表示同意)。54%的多数中国人说,美国正在寻求阻止中国变得与自己一样强大。

  “如果你是老大,你肯定会试图把我们压在下面,”20多岁的软件程序员董建言(音)说。“但是涉及到我们的利益时,我们需要强硬。比如,在领土问题上,我们需要非常坚定。”

  美国娱乐的流行也没有改变对美国意图的持续不信任。上个月,《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第八季在搜狐上吸引了超过4500万人观看。美国的动作影片《速度与激情7》(Furious 7)目前是中国票房今年最受欢迎的电影,据政府估计,该片险胜中国动画历险片《捉妖记》。

  这样的接触可能会带来一些影响,至少会影响年轻人。根据皮尤的调查,18–29岁的中国受访者中,59%的人对美国有好感,相比之下,30-49岁的受访者中,有45%的人对美国有好感,在50及50岁以上的受访者中这个数字仅为29%。

  “现在我们经济上太过相互依赖,因此不会发生重大冲突,但是政治紧张是无法避免的,”31岁的办公室经理苏珊·邓(Susan Deng)说,她今年第一次去了美国。她要求使用英文名以便能更加坦率地谈论政治。

  “我非常赞同美国的价值观——开放以及个人主义,不像我们的集体主义,”她说道。“但是在地缘政治上,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立场,那是不会变的。”

  奥克拉荷马大学的葛小伟(Peter Hays Gries)教授研究中美关系的政治心理,他说通过更仔细分析先前的民意调查可以看出,很多中国人“通过中国的教育体系进行社会化后,对世界是不信任的”。

  他说中国的年轻人“很容易接受这样的观点,即西方国家并不真的在意人权和民主,只是单纯利用这些问题来进一步侮辱及羞辱中国”。

  现年28岁的李永宏(音)住在北京,他说他对美国的观点不是灌输的结果。

  “他们肯定在试图遏制我们——大国之间就是这样,”他说。他还说他对美国电影和智能手机的喜爱不会冲淡他的观点。

  “其实,这个iPhone是中国生产的,”他说着从口袋中掏出手机。“在大问题上,中国通常都是对的。这是事实。”

  作者储百亮(Chris Buckley)是《纽约时报》驻京记者。 Mia Li有研究贡献。  翻译:Cindy Hao

Related Artic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