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被蚊子叮咬后,我们总会苦恼“为何蚊子老是叮我?”同时,我们也希望改变自己的体质,降低被蚊子叮的机率。美国康乃迪克大学免疫学助理教授王鹏华(Penghua Wang)领导的研究团队,可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相关线索,原来是病毒在作祟,同时他们也找到吃什麽可以降低被叮的机率。
科学警报(Science Alert)报导,王博士表示:“我和我的同事发现,一些病毒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体味,使其对蚊子更具吸引力,从而使病毒更广泛的传播。”
蚊子有不同的侦测系统来定位潜在宿主,其中包括体温和呼吸排放的二氧化碳,以及特殊化学气味,病毒所操作的就是化学物质的浓度。
先前的实验室研究发现,曾感染疟疾的老鼠,体味发生了变化,这使它们对蚊子更具吸引力。因此研究团队想知道其他的蚊媒病毒,比如登革热、黄热病,或是兹卡病毒,是否也会改变宿主的气味,使它们更容易招蚊子。
为了调查这一点,研究团队将曾经感染登革热与兹卡病毒的老鼠,与未曾染病的老鼠放在玻璃实验箱的两边,蚊子则放在中间,3个隔间都以蚊帐挡住,观察蚊子会被哪边吸引
在排除二氧化碳与体温的因素后,可以确定更多的蚊子选择飞向曾经染过蚊媒病的的小鼠那一侧,这确定了感染过登革热的小鼠,更容易吸引蚊子。
实验的下一步是要瞭解哪一种化学物质在吸引蚊子,团队从受感染小鼠散发的气味中,分离出20种气态化合物,最终锁定了其中3种物质,最能刺激蚊子的触角出现显著反应。
当我们将这3种化合物,应用于健康小鼠的皮肤,和人类志愿者的手上时,与对照组相比,又确定“苯乙酮”吸引了最多的蚊子,调查后发现,受感染的小鼠产生的苯乙酮,是未受感染小鼠的10倍。
另一个明确的证据是,曾经感染过登革热的患者,腋窝所收集的气味分子,也确实有著比健康人更多的苯乙酮。
这些发现表明,登革热病毒、寨卡病毒,都会使遭感染的宿主释放更的苯乙酮,从而使他们对蚊子更具吸引力。换言之,即使康复以后,患者的身体仍然变成蚊子喜爱的体质。
苯乙酮又称乙醯苯,化学式为C8H8O,一种常用作香水香料的化学物质,也是一种代谢副产物,通常由生活在皮肤和肠道中的某些细菌产生。所以研究团队猜测,如果除去皮肤上的苯乙酮细菌,或许可以降低对蚊子的吸引力。
姞果发现确实如此,虽然与未感染的小鼠相比,蚊子仍然更容易选择曾感染的小鼠所吸引,但吸引力确实有所降低。结论是,皮肤微生物是苯乙酮的重要来源,这也说明了与洗完澡相比,满身汗臭更容易吸引蚊子,因为皮肤微生物的数量不同。
研究团队发现,一种常见的芽孢杆菌(bacillus)是主要的苯乙酮生产者,并且在受感染的小鼠身上的数量显著增加。这表示病毒能够通过改变皮肤的微生物组成,来改变宿主的气味。
既然都走到这一步了,研究团队就要设法阻止苯乙酮的产生,他们发现,从受感染的小鼠身上的芽孢杆菌之所以增生,可能与一种重要的抗菌分子“ RELMα” 的浓度下降有关。也就是说,病毒阻止了RELMα的正常发挥,使得皮肤的菌落变多。
那麽,只要促进RELMα的恢复浓度,应该就可以阻止芽孢杆菌的增生。幸好这并不困难,维他命 A及其相关化合物,可强烈促进RELMα的产生。因此,给受感染的老鼠喂食了维生素A以后,就发现受感染小鼠身上的RELMα分子确实恢复到正常水准,皮肤上的芽孢杆菌数量也明显减少,使得它们终于不再特别吸引蚊子。
上述的研究都是小鼠阶段,因此研究团队接下来就要进行人类模式的调查,研究膳食维他命 A 或其衍生物,是否可以减少遭蚊子叮咬的机率,从而长期减少蚊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