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mb Up   Thumb Down Comments

他的早逝,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损失 -


 

咱今天来探讨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昏君”明武宗朱厚照是否是被污名化了。

这个话题非常深邃,它可能体现了明朝乃至整个中国封建历史最残酷的政治博弈,还有无法克服的顽疾。

历史上,很少有像朱厚照这样的皇帝,无论是明朝人写的《明实录》还是清朝人编的《明史》,亦或是朝鲜人的《李朝实录》,随便挑一本史料翻开一看,朱厚照都坏得不像个玩意儿,用“十恶不赦”来形容都似乎毫不过分。除主流观点认为他是个昏君外,也有不少人相信他是位明君,却极少有人视其为庸君。

通常,白纸黑字的史料是探寻历史谜题真相的头一手资料,这个铁律也在朱厚照身上被打破。事实上,倘若仔细审视这些史料,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些自相矛盾,很难不让人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

咱们先来列数一下朱厚照的“恶”。首先,史料中对他最大的批评莫过于“好色”,简单来说,朱厚照似乎是命属泰迪,到处撒种。朱厚照南下巡视,竟要求当地官员上贡“花姑娘”;听说下面官员谁家闺女好看,赶忙跑过去强行认岳父。《李朝实录》中还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儿: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派遣特使赶赴朝鲜,册封李峼为朝鲜国王世子。这种事本就是走个过场,进展得很是顺利,大伙儿都挺高兴的,结果末了,使者提了个小要求:咱朝廷都帮了这么大个忙了,难道你们不该搜刮几个“能理办膳事女子及幼女”,上贡给明朝皇帝乐呵乐呵?

上面一张嘴下面跑断腿,这事儿曾在朝鲜引起了不小的恐慌,百姓纷纷将自家闺女火速嫁人,生怕被掳去当“贡品”。

除了好色外,朱厚照其他的一些做法也十分欠揍。


例如在正德十一年的正旦节,满朝文武照例去宫内向皇帝朝贺。哪知朱厚照不知道脑子里哪根筋抽了,居然放了群臣鸽子,让大伙儿在宫外干巴巴地从早一直站到傍晚。结果,大臣们个个累得是眼冒金星,站都站不稳。就在太监表示大伙儿可以各回各家时,百官像疯了似的往外跑,结果在午门外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事故。《明实录》对这件事有着相当详细的记录,形容现场惨叫“声彻殿宇”。最终有30多人受伤,内阁大学士梁储被踩断胳膊,右将军赵郎被活活踩死。

人们事后才得知,那天明武宗避群臣而不见压根就没啥不得了的理由,就是看大伙儿穿得太板正,觉得不顺眼想要折腾一下。


仅从这几件事来看,朱厚照就浑得可以,把“昏聩”二字拿捏得稳稳的,根本没法翻案。然而从史料中的另一些细节来看,朱厚照却完全是另一副模样。

公元1518年,王太皇太后逝世。明武宗跟祖母很亲,祖母离世后,他亲自操办丧事。然而在出殡当天,适逢天降大雨气温低湿,朱厚照见状毫不犹豫地免去了大臣们的跪礼,表示大家心意到了就行了。再拿刚刚提到的“踩踏事故”来说,惨剧发生后,朱厚照表现出了强烈的悔意,他亲自主持了赵郎的葬礼,还下令给每一位受害的大臣发放了抚恤金。

由此又可见,朱厚照本性并不坏;也正如史家的主流观点所说:他之所以行事荒唐,包括宠信刘瑾这样的奸佞、斥重金兴修豹房等在内,主要是因为朱厚照贪玩。要知道,他登基时尚不满14岁,心性不成熟,在当上皇帝后失去约束,彻底放飞自我,做了许多出格的事情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在笔者看来,真相不完全是这样的;换个更简单的说法:我们如今看到的那个明武宗,包括他的自由散漫,都是朱厚照想要我们看到的。其实,他的城府很深,远超常人所想。


这个复杂问题的所有答案,都能从明武宗皇帝生涯最大的功绩——应州大战中找到答案。

大部分人对应州之战的了解,主要集中于两点:明武宗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亲自跑到战场上砍人;不仅砍死了敌兵一名,还一役把蒙古小王子打得终生不敢再犯。这个过程像极了当下网络上的爽文,然而这些都不是咱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重点是那些被光芒掩盖的关键线索。

为何人们总是不厌其烦地提起应州之战呢?原因很简单,对明朝来说,它宛如一个奇迹。

首先,战场双方的实力是完全不对等的。这“蒙古小王子”可不是等闲之辈,此人名为孛儿只斤·巴图孟克,是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孙,横扫漠南统一东蒙,被蒙古人尊为右翼蒙古的“中兴之主”。此外,此番进犯,巴图孟克做了万全准备,带着5万精锐铁骑一路杀向大同。算上明武宗,小王子跟大明斗了三朝,应州战役发生前也总体上占着便宜。而堂堂大明居然因此一人频繁改变边关政策,可谓相当尴尬。


再看明朝这边,虽然有皇帝“御驾亲征”,但朱厚照是偷偷跑来的,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事儿。兵力上明军又处于绝对的下风,无论是久经战阵的大同总兵王勋,还是军事上颇有才华的江彬,都坚决主张皇帝赶紧跑路,别试图以卵击石自讨无趣。可以说,大战在即,朱厚照一人带着俩“猪队友”对抗强敌,要命的是,这朱厚照虽然是个军迷,但也顶多搞搞纸上谈兵,压根没有实战基础。如此一比较,双方实力完全失衡。然而,就在随后的交战中,朱厚照展现出了两个非常可怕的品质。

其一,他的老成稳重令人无法想象。

正如刚刚所说,战前双方的实力是绝不对等的,几乎所有人都在劝朱厚照跑路,后者却很淡定地表示这仗能打。他三两句就做完了战前部署,即要求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将军时春等人按时集结部队等候调遣,不得有误。战斗过程中还有个重要的小插曲:当萧滓、时春的第一波援军赶来时,明军也勉强跟蒙军打个平手,小王子仍应付自如,明军依旧处于下风。王勋一看又慌了,认为打下去依旧难逃败局,而此时,朱厚照安排的第二波援军仍不见踪影。不料朱厚照依旧丝毫不乱,还让江彬准备率军出击。

巧妇何为无米之炊?接到命令的江彬都纳闷得不行,不知道皇上想干嘛。

其二,他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理性,所做决定的目的性也极强。

整场战役,朱厚照的命令并不多,堪称简单明了却刀刀致命。他有一个操作令人叫绝:明明是明军兵力处于劣势,在援军尚未到位的情况下,朱厚照却敢于力排众议,要求王勋下令官兵出城主动冲击敌军,结果导致对方的战略被打乱,甚至一度令小王子怀疑战前的情报是否有误。而朱厚照刻意将援军分为两波,大有“杀人诛心”的意味:第一波援军拉进了双方的实力,第二波援军的到来直接搞崩了蒙军心态,导致敌军一泻千里。


由此可见,真实的明武宗绝不是一个少不经事甚至玩物丧志的小孩。既然朱厚照内心成熟,又有如此能力,为何又要在表面上显得荒唐幼稚呢?这个问题尤为关键。

根据史料:应州大捷后,朱厚照兴冲冲地班师回朝,回去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丰功伟业”告诉了老师杨廷和,还特意强调自己亲手砍了一名敌人,后者当场跪下表示恭贺。然而没过多久,宫廷内外就有流言说应州之战朝廷打输了。而明朝官方对这场战役的统计也颇受争议:根据《武宗实录》,此役“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十多万人打仗,打了几天几夜,阵亡数加起来还不过百,随便一个村头约架都比这刺激,这数据能信?

问题的根源就在这儿:既然朱厚照一役打得小王子终生不敢来犯,为何大臣们非要说这场仗打输了?原因不难理解:因为这场胜利不是在文官集团的“控制”下拿到的,所以就不能认可。

众所周知,明朝亡于党争,书生确实误了不少事儿。武宗一朝又十分特殊,前任皇帝明孝宗朱佑樘跟文官集团走得相当接近,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官热衷于搞党争政权并不单单是因为贪权,而是想要实现圣贤书中“大臣跟皇帝共治天下”的理想局面。朱佑樘是个好皇帝,帮助文人把终极理想极大程度地实现了。然而明武宗朱厚照不同,这位怀揣浪漫主义与冒险精神的皇帝想要效仿太祖高祖,在马背上开创一番伟业。然而,战争会造就大量勋贵,他们会挤压文人在政治场上的生存空间,这是文官集团绝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即便应州一役赢得振奋人心,文官也不愿接受。

以小见大,实际上,很可能明武宗究其一生都在与文官集团抗争。

仔细揣摩就会发现,他亲佞而不远贤,虽然宠信过“八虎”这样的酷吏,江彬这样的弄臣,朝廷也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帝国的核心官僚体系却几乎没有受到破坏。相反,这些“奸佞”对明武宗又有着各自的利用价值:像刘瑾这样的恶棍,能帮皇帝从文臣手中抢夺权力,敢对文官下手,恶贯满盈的他又能让明武宗用后即弃;江彬这种行伍出身的军人,可以帮助明武宗控制军队,尽最大可能避免被彻底架空。

再说朱厚照最被批评的另一大“罪行”——修豹房。《明实录》花费了大量笔墨来渲染豹房的奢华,声称明武宗在其中豢养了各种美女,其中甚至包括幼女。武宗幽居其中,就像是修了鹿台的纣王,日日笙歌荒废朝政。实际上,无论是躲进豹房还是宣府的镇国府,朱厚照都曾明确吩咐,要将奏折悉数呈上。他批复奏折的效率也很高,朝臣是如何发现皇帝偷偷摸摸跑出去打仗的?一说正是因为那几天奏折批复得慢了,引起了大臣的猜疑,这才露了破绽。

总而言之,史料中的明武宗玩物丧志昏聩不堪,似乎集齐了历史上所有昏君的劣迹;然而诸多细节中的明武宗又完全是另一位皇帝,他不但本性善良,还成熟稳重做事极有手段,玩得一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权谋。然而,正是因为想要冲破束缚,以自己的方式成就一番作为,触犯了文官集团既得利益者的底线,最终被文官们联手封杀,成了咱们今天所熟知的模样,是否会有这种可能?否则毛主席也不会如此点评:“《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事实上,从成绩来看,明武宗也绝不该被称为“昏君”。他大搞江南赋税改革,减轻百姓生活压力,仅用2年时间就解决了江南各省拖欠长达10年的赋税,国家财政状况大为好转;他还落实了“市舶司改革”,尝试打开海禁,扩大了国库税源。结果,“昏君”朱厚照在位15年,大明帝国的财政总收入超过了“明君”朱佑樘在位的18年,而后者就是被文人们大书特书为“弘治中兴”的太平盛世。除此之外,朱厚照并不糊涂,他深知朝中谁能干事,并对这些大臣尤其宽容,帝国的行政系统始终保持高效。以最低标准来衡量,终武宗一朝,明朝也没出什么大乱子,朱厚照做一个“守成之君”都绰绰有余,更遑论昏庸?

又有人说,朱厚照之死存疑,或许是场政治谋杀;倘若如此,这将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遗憾——明武宗一朝,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凸显,而朱厚照对此并不排斥,反而很感兴趣。倘若朱厚照在这场政治博弈中笑到了最后,中国历史会不会因此走入另一条截然不同的光辉大道?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一提:有不少人认为,朱厚照庙号中的“武”就足以体现其“文治武功”。事实上,谥号中的“武”才是褒义,庙号中的“武”实为暗贬,大有“穷兵黩武”、“鲁莽”等意思。朱厚照终其一生都在跟文官集团斗争,甚至不惜打造第三方力量同对方抗衡。在这个过程中,他显然是孤独的,也是悲壮的。临终之时,那句“前事皆由朕误,非汝曹所能预也”不知夹杂了多少遗憾与绝望。明武宗的“昏”与“明”至今沦为一个谜团,这又充分体现了一大铁律:历史是任由胜利者打扮的小姑娘。

其实,整个问题说复杂确实挺复杂,但说简单也很简单,一切都归于一点——都怪朱厚照没儿子。

Related Artic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