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mb Up   Thumb Down Comments

关于逆商,最重要的就这三个字:不-放-弃!


 

作者:李峥嵘

来源:青稞营






开学以来,让人痛心的青少年自杀事件屡见报端。9月12日,一位女中学生因为没能及时完成作业自杀,9月17日,一个初三学生被母亲当众打耳光而跳楼。孩子们是怎么了?研究发现,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和成人相似,都是想逃避绝望的情境和内心的恐惧。任何生命的消失都是让人痛心的,其中可以思考和讨论的地方也很多。撇开学校和家庭教育姑且不谈,我想跟孩子们谈一谈逆商。

逆商,是一种面对日常挑战、挫折和失意的时候的抗逆能力,是在不顺利的情况下推动自己按照目标前进的能力。在《逆商》这本书里,逆商理论的奠基人保罗•史托兹博士博士希望大家能够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学会在逆境中成长,在别人撤退的地方继续攀登,不做人生旅途中的放弃者和扎营者。


为什么有些人能在逆境中奋起,有些人选择放弃?认知心理学方面有一个理论,叫习得性无助。




30年前,马丁·塞利格曼进行了电击狗的实验。




在第一阶段,a组的狗被背带绑住,并受到轻微的电击,它们可以用鼻子去按控制开关,电击停止;b组的狗,也被同样的背带绑住并受同样的电击,但它们没有办法让电击停止;而c组只是被绑住,没有被电击。

第2阶段把这些狗放进一个叫穿梭箱的装置里,穿梭箱的中间有个低矮的挡板,每个狗都被放在挡板的一边并受到轻微的电击。它们只要跨越这个矮挡板,跳到另一边,就能停止电击。这时三组狗的反应不同。a组的和c组的很快就明白怎么跨越挡板;可是b组的狗,即使它们可以跳跃,却并不尝试躲避电击。

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命名为“习得性无助”,指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认为做什么都没有用,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削弱了一个人对生活的掌控力。

塞利格曼在实验中也发现有些狗会与众不同,总是在努力,永不放弃。这是因为它们之前的经历教导它们只要有所行为就会起作用。相反,心理学家发现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如果大人包办一切事物,不让他们自己去应对难题,实际上就教给了他们无助感,所以一种抵御习得性无助的免疫方式就是要让孩子不停地去尝试,鼓励他们从挫折中学习。

还有一个抵抗习得性无助的心理机制就是如何对失败归因是把困难、挫折看成是暂时的、有限的、可以改变的,还是认为困难持久的、普遍性的、不可改变的。如果家长、老师认为一个孩子学习不好是智商有问题或者是天生性格有问题,就会让孩子感到习得性无助。如果把学习不够好的原因归咎于努力的不够,积极寻找补救的方法,就能学得对抗逆境。

一项研究发现,在老师批评孩子的时候,如果笼统地说:“你数学学习不是很好”,受到这种批评的孩子就会把失败归咎为永久性的特质而放弃努力;如果批评说:“你没有集中注意力,你努力不够”,那么被批评者会认为失败只是暂时的。

如果一个人拥有信念,相信自己有能力掌控生活、应对挑战,就更容易从失败中恢复过来,处理问题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应对的方法,而不是担心总是会搞砸——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1977)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它与一个人的个人能力水平相关,但并不代表个人真实的能力水平。自我效能感具有决定人们对行为任务的选择及对该任务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同时也影响人们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思维模式以及情感反映模式。

——MBA智库百科

https://wiki.mbalib.com/wiki/%E8%87%AA%E6%88%91%E6%95%88%E8%83%BD%E6%84%9F




脑科学方面的进展,也让我们看到逆商的培养并没有那么难,抛弃不好的破坏性的思维方式是可以在瞬间实现的。神经生物学家的研究表明,新的思维会在大脑的潜意识里变得根深蒂固,旧的思维习惯就会退化。

《逆商》谈到了攀越逆境的一些技巧,提出了一个思维工具,包括4个方面:逆境反应,探究自己对结果的担当,分析证据,做点事情。

具体来说,当你遇到逆境的时候,要倾听自己的内心反应,是把逆境认为永久不可改变的、外在的、天注定的,还是认为是暂时的、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

接着探究自己对结果的担当,自己应该对结果的哪些部分担起责任,哪些是不需要自己承担责任。

然后分析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我无法控制这件事情呢?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这次的困境会蔓延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呢?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这次困境会持续很长时间呢?

最后,行动起来。为了改变逆境,需要收集什么信息、做些什么事情来获得掌控感?做些什么事情来限制困境的影响范围、持续时间?逆境中容易自我放弃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缺少掌控感。无论你遭遇到什么事,你总可以做一点什么来获得掌控感,让形势有所改善或者帮助你度过最艰难的情况。

看到自己的能力、重新获得掌控感,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练习。比如说你在看到成绩单的时候,你是快速略过那些做得好的方面而去看自己做得差的地方吗?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对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印象深刻,但是过于关注不足会错过了对积极的方面进行强化的机会。因此当你在学习的时候,或者做学习检测的时候,一方面你要确认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同时也要确认自己做得好的方面,总结自己为什么这些地方做得好——这将对你的长期发展影响深远。找到自己做得好的方面、认可自己,这有助于巩固行之有效的行为模式。

《逆商》里说,每个人从小就是天然的高逆商者。回想一下婴儿是如何学会走路的吧,他会站起来试着走,摔倒一次,又一次。没有一个婴儿摔倒了就躺在地上,说我永远不会学会走路了,也没有一个婴儿需要学习上走路的课,天生就能度过学习新知识时候的笨拙的阶段。

今天你长大了,你一样也可以做到度过一切艰难时刻。——只要你付出有意识的努力。逆境是成长中不可逃避的功课,也是人生的常态,相比起外界不可控的风云变幻,你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重塑你的生活态度。正如巴顿将军所说:“衡量成功的标准,不在站立顶峰的高度,而在跌入低谷的反弹力。”



李峥嵘

《北京晚报》阅读、成长周刊主任编辑,长年为《科普时报》撰写科普专栏


新浪好书榜科学类图书特约撰稿人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北京市金牌阅读推广人


曾荣获全国报纸副刊最佳专栏奖、第四届鸿伯书香奖个人奖提名奖


最新出版《司空不见惯:剥开洋葱里的层层世界》、《孩子的问题是问题吗:智慧父母必知的心理成长秘密》,入选全国总工会文化工程项目“职工书屋”书单



《司空不见惯:剥开洋葱里的层层世界》

《孩子的问题是问题吗:智慧父母必知的心理成长秘密》


扫码购买峥嵘新书





出版《亲子阅读中的秘密: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荣获2018年中国青年报教师喜爱的百部图书


版权说明:本文来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鸣谢原作者及编辑 如有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