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mb Up   Thumb Down Comments

疫情之后的国际产业链 撤出中国并非唯一选择? -


 

江苏省的制造业工厂(资料图)

  虽然中国政府宣布了新冠病毒的流行在中国已经过了拐点,且从新增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来看,有关疫情的确得到了控制,但新冠病毒仍然肆虐于欧美等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今天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当务之急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克服疫情。

  当然从中国的现状来看,疫情过了拐点,大家,特别是政府的工作中心似乎转移到了恢复经济上。从政府的角度出发,疫情固然可怕,但经济如果崩溃更可怕。所以及时实施有关恢复经济的政策应该说是有必要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尽量避免病急乱投医,有很多经济政策其实是事倍功半的。

  刚才说了,今天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当我们打开世界地图可以发现,除了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其他国家和地区病毒依然在肆虐和蔓延,且哪怕是中国也很难保证不出现第二次高峰。

  当我们谈到经济的时候,需要明确一点,什么是经济?所谓经济就是人流,物流和资金流。此次疫情首先切断了人流,比如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实施了自主封城或封闭住宅小区,自然而然的物流就被阻隔。现在欧美各国也在实施封闭措施,国境被封了,城市被封了,很多城市宣布紧急状态,限制居民外出。虽然这些国家的政府意识到物流的重要,宣称保障物流的畅通,但是人流一断,物流必然被阻断。接下来我们所看到的就是资金流也被阻断。

  欧美各国的股市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恐慌,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都纷纷逃离风险日增的股市,到国债市场或黄金市场避难。美国长期利率(国债回报率)不断创下新低。同时,黄金价格也在不断创新高。

  通常经济学家把股市行情比喻成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另一方面,分析家告诉我们,上市公司的股价由其业绩决定,同时受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影响。从这两点看,疫情持续蔓延肆虐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业绩将持续恶化,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也令人堪忧,所以股市崩盘毫不奇怪。不过一旦疫情被遏制,股市也会渐渐恢复稳定,特别是企业复工以后,社会恐慌得到缓解,一切都会正常化。

  在眼下这样严重的形势下,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和评论家纷纷指出把生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非常危险。言下之意就是说中国就像一个篮子,生鸡蛋就是企业的投资,把投资全部集中到中国风险很大。从常识来说,这样的表述没有错,但如若没有疫情,那经济学家和评论家一定会劝导企业投资到中国,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最廉价,工人的素质最高,中国正在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也就是说,企业的投资判断一定是依据收益最大化原则的,一定是最合理的。如果没有疫情,企业是不会放弃中国这样一个最具优势的市场和国家的。

  现在经济学家之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就是疫情结束以后,国际的产业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有人甚至预测跨国企业一定会把集中在中国的产业链分散到其他国家,这种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企业的投资一定是要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如果疫情过后,在中国的投资无法实现收益最大化,那绝大多数跨国企业很可能大举离开中国。实际情况将会怎样呢?

  当我们考察企业的产业链可以很容易的发现,产业链的源头,也就是原材料的采购工序其实是很难有变化的,同时终端产品的销售也是长期不变的,也就是说,中国有资源和市场,跨国企业要想离开中国也不太可能。整个产业链中,始终面临需要合理化的部分实际是中间的加工工序,但是,今天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国家来完全替代中国成为国际产业链的核心。

  有人提出印度和东南亚可能会部分替代中国,短期来看,这种可能性其实不大。印度也有丰富的劳动力,其素质与中国的劳动力相比,各有千秋,但无论是印度和东南亚地区在物流等基础设施方面都无法跟中国较量,况且印度和东南亚地区的市场远没有中国成熟。所以跨国企业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控制留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风险。

  虽然眼下疫情依然严重,我们无法预测疫情何时过去,但疫情总有一天会过去的,到那时候重建国际产业链将成为现实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企业将更重视防范风险,面对疫情企业一定会更加重视自动化生产,加大研发机械手和机器人。同时文职总务人员的开会也会更注重效率和安全性。总之从收益最大化和经济合理性角度分析,国际产业链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除非中国国情,比如市场行情,员工素质,基础设施,疫情动向等等发生巨变,否则,国际产业链不是异变,而是在疫情过去以后逐次修复。

(作者柯隆,东京财团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静冈县立大学特聘教授、富士通综合研究所经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Related Artic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