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mb Up   Thumb Down Comments

你以为援非600亿?其实大多进了他们口袋


600亿的事情想必大家都知道了,中国人对钱都比较敏感,而且还是美金,这要是全给刘强东,估计可以免于强J控诉30000次;给了王健林,也可以帮他重回首富宝座;给马云,估计可以让他放弃阿里巴巴;给霸座男孙赫,他完全可以包下高铁百辈子不用让座;给了滴滴司机,至少可以放过六千万女乘客;给龙哥,可以订做365套钢铁战衣,每天不重样;要是买美国大豆,可以让他们的船在太平洋绕上三个世纪;要是给黑人兄弟,那是真的给了。

 

黑人毕竟是他们的兄弟,我们只是同胞,待遇完全不一样。不过还是先奉劝各位不要过度气恼,因为毕竟不是第一次了,也不会是最后一次,生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且,你们还必须明白一点,即便这些钱不给黑人兄弟,同样也不会花在你们身上。

说起解决问题,胡星斗教授曾提议的《对外援助法》这几天又火了起来。我看后也感触颇深,尤其是那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字,不禁令人扼腕,所以今天也想谈谈这方面的感想,以及S币背后的一些事情。

首先,胡教授用事实表明中国对外慷慨S币早已是传统,从1950年到1978年间,中国对越南援助了203亿,对阿尔巴尼亚援助100多亿。要知道这近三十年间,中国的人均GDP始终在200美元以内,是个不折不扣的超级穷国。

而之所以能在国际上如此潇洒地大手笔挥霍,表现地像个大财主,完全仰仗于咱自身制度的优越性。共产主义实行公有制,举国财富尽数收归集体,然后掌管这个“集体”的人,就富得流油。而且众所周知,共产党人是没有祖国的,所以送钱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心理障碍。

另外,从1958年开始,中国经历了三年大饥荒,期间被饿死的人,据多方考证,均至少在两千万人以上,不少地方甚至出现骇人听闻的人吃人惨剧。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共政府依然向阿尔巴尼亚捐赠了几十万吨的粮食。照样没有心理障碍,简直让人怀疑人心是不是都是肉做的。

改革开放前的对外援助我认为政治因素较大,而改开之后就变得复杂地多了。文中胡教授对中国政府的援助对象做出过总结,其中很多都是长期独裁统治,政治腐败,并且政局危机四伏的国家。

比如津巴布韦,穆加贝当了三十年的总统,最后居然还想把位子传给妻子。而国家则被治理的一团糟,一张票子能印出一百亿面额。还有现在的委内瑞拉,以及朝鲜等,都是国际上为数少有的奇葩国家、流氓政权。因此,中共政府在国际上的援助,甚至是贷款或投资,基本都毫无回报,按胡星斗的说法,就是打水漂。

就中国政府的“理财观”,我认为败家只是假象。其实中共的智囊团并不傻,只是他们在做决策的时候,考虑的只是少部分掌权者的利益,而并非全体国民的利益。所以若站在国家的立场去看待他们的经济政策,就会显得非常不可思议。

比如中共当年对越南的援助,以及现在对委内瑞拉和朝鲜的援助,相当于输出革命,因为这三个国家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虽然中国自己现在走资了,但仍然保持着一半的社会主义“血统”,它首先要考虑意识形态阵营的巩固和发展。如果这几个国家被演变为民主国家,那么很容易会被孤立。所以500亿美元砸在委内瑞拉,就当自己忘了,每年持续不断援助朝鲜,哪怕看脸色都要继续给。

这些仍然属于政治目的,另外经济方面的利益也是有的。如果按照中国现在的社会形态来看,还处于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相当于一个半世纪前西方国家对外疯狂殖民的时期,都是重商主义在主导经济。可以说中国现在对非洲做的部分事情,与那时候西方国家在非洲干的事情相似,输出低级工业成品,换取大量资源和廉价原材料。

不过非洲人并不傻,所以得提供一些无偿援助。个人认为,为非洲留学生提供中国教育资源和奖学金,可能也是交易方式之一。因此中国老百姓非但没得到什么好处,还多了一大波黑人兄弟。毕竟整个利益交换过程都与老百姓无关,都是权力和资本在运作。

唯一有关的,是他们花的钱是国有的,名义上是全民共有财富,然后以国家的名义进行投资援助,如果你很爱国应该不会觉得有问题。所以这概念玩得很溜,若是剥去国家这个概念,不就是一群人利用集体资金去投资做了笔生意,然后落入自己的口袋嘛。

至于对非洲的贷款项目和投资等,大多都是基建项目,而出资,承建和材料供应都是中方,也就相当于帮助央企、国企输出产能。对非洲人来说也不亏,免费获得一个项目,无论是公路还是医院或机场,反正贷款到期后也不用还,中共政府会予以免除。

这些还都不是重点,由于央企、国企大多自我审计,缺乏监督,里头的腐败不堪入目。权贵们也很乐意在海外创造项目,可以变相将国有资本转移到海外,然后以亏损为名,暗度陈仓,转化为私人资产。据《第一财经日报》,中国2万家企业在海外投资,90%以上都是亏损的。

而忧国忧民的胡星斗教授为此提出了《对外援助法》,称应该对海外援助(投资、合作)项目实行决策人终身责任制,这不是挡人财路吗?所以提了好些年,一直没下文,因此我从来不提什么意见,因为我从不对他们抱任何期望。

Related Artic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