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mb Up   Thumb Down Comments

八成水不可饮 在中国该怎么活啊



  中国水污染最近又出现了一个大新闻。众多媒体争相报道,中国有80%的地下水不能饮用。这些新闻的消息来源是水利部于上周五公布的《中国地下水动态月报》2016年1月版。但中国水利部则紧随其后表示媒体对他们的报告解读有误,所谓的80%不合格的地下水主要指的是全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浅层地下水。而这些地下水,的确已经遭到了严重的污染,但并不是当地居民的饮用水来源。也就是说,虽然水严重污染,却并不会通过饮用水而影响人们的健康。目前北方很多地区的自来水水源主要使用的是深层地下水。根据水利部的资料显示,全国有有86%的城镇的自来水是合格的。

  尽管官方紧急辟谣,但一周以来媒体的解读仍在朋友圈里传播。事关水资源,不难理解普通人的焦虑。不妨敞开话题,研究看看中国的水资源污染问题究竟有多严重?又是谁应该对这些,被污染的水和当地居民的健康负责呢?

  可以毫不避讳地说,中国就是一个极为缺水的国家。根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的28%。全国每年平均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2/3的城市属于缺水城市,而在农村人口当中有近3亿饮水不安全。

  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工业和农业生产过程当中对于水资源的消耗会越来越大。这也会进一步加重中国的缺水问题。

  在全国缺水的普遍情况下,根据秦岭淮河一线分成的中国南北两部分及缺水情况又有所不同。在北方,属于“水量型缺水”。由于黄河泥沙俱下,并不具备太高的使用价值,而北方的降雨量本身又不大,因此在北方的大多数地区人们都只能大量开采地下水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水量需求。在当地的很多农村,打深井是村庄基础建设必修的功课。很多孩子一天能够有一碗水用来饮用、洗脸,已经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了。这一点对于生活在城市当中的人们其实是无法想象的,但它确实存在。

  在南方,虽然降水非常充分,但是仍然处于缺水状态。中国东南最大的城市上海,就是一座“水质型缺水城市”。上海境内有苏州河、黄浦江、淀山湖、以及长江入海口等多个淡水取水水源。但是由于在工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对这些水源进行的过度污染,虽然水量丰沛,却基本不能使用。南方大城市,往往只能在一些没有受过污染的地表水水源当中,设法找到自己的饮用水供应源。当然总的来说,南方的水资源现状要优于北方。尤其是城市自来水供应还是比较安全的。

  按照《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水资源按照受污染程度的高低一共分为5类。Ⅰ类水为水质良好,适用于源头水和国家自然保护区;Ⅱ类水主要适用于集中生活用水和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这也是一些环境保护做得比较好的城市所能够获得的自来水源;3类水已经是自来水源的最低标准,适用于集中型生活饮用水和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而在这一报告当中涉及的大量Ⅳ类水和Ⅴ类水只能够用于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连人体接触的娱乐用水都不够资格。其实比Ⅴ类水更加脏的,还有一种叫做劣Ⅴ类水的分类。这种水对于人类已经没有了实际的使用价值,往往会归类到Ⅴ类水当中。按照该份报告显示,分布在北方各个平原当中受检浅层地下水水样中Ⅳ类水和Ⅴ类水合计占比80%以上。

  土壤具有一定的过滤作用,一般来说地下水都会比地表水的水质要好一些。但是由于中国北方的地表水污染实在太过严重,使得过滤之后浅层地下水污染程度仍然令人触目惊心。为了解决这一用水困境,中国北方的城市大多使用极深层的地下水供给市民。

  这其实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解决方法,随着地下水的不断抽取,地下水网将会变得枯竭,其后果有三:

  第一,城市下陷。地下水就像是一座城市的水床,它能够在地下水量足够的时候撑住整座城市。然而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整座城市有沉陷之虞。在20多年前,就有人预言上海将会由于抽取地下水而陷入海底当中。虽说这个谣言最后被事实所破解,原理却是真的。

  第二,使地表水变得更加不安全。地表水的流量受到地下水补给的影响。随着地下水被抽干,地下水循环系统,无法自己补充完整,就会影响到地表水的流量。地表水流量降低,则其携带垃圾和污染物的能力也会下降,从而使得地表水的污染物浓度进一步增高。这个结果想必不是人们所愿意看到的。

  第三,使地下的污染治理变得更加的困难。地表土壤具有很多的缝隙,液体和气体可以在这些缝隙当中来去自如。读者可以想象一下,当把地下的优质干净的水抽干之后,那个缝隙将会由谁来填补?很显然就是由那些被污染的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去填补。治理地表水和地表的土壤其实成本并不太高,在技术上也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现在的环保技术仍然不能够处理非常深层的地下水和土壤污染。不管是将上层的盖土挖出,还是原地修复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成本。这一点对于现在环保事业并不发达的中国来说,其实是难上加难的选择。

  提到中国环境污染的责任,很多人第一个就会想到的是:政府的不作为。其实从2007年开始中国政府就已经提出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把好放在快的前面。也就是说要把中国的环保事业提上日程。中国的粗放式发展以那个时间点为标记,算是终结了。以十二五、十三五,两个五年计划为标志,普遍认为环保行业的春天已经来临。中国目前已经提出了非常严苛的水十条、气十条和土十条。这三十条指导性的纲领,对于整个环保行业来说简直就是一支强心剂。中国政府确实是已经拿出了决心来对付污染。但是为什么我们的天还是那么的灰、水还是那么的令人不放心的?笔者认为这是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所一定会造成的遗留性问题。要扭转“快”的惯性,需要时间,也是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

  这样“逆袭”的情况在许多国家都有先例。比如常环保领域上挑中国刺的美国,也经历了从污染到改善的过程。美国有过不堪回首的黑历史。1950年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仍历历在目,60多年前的美国污染之重已经直接造成人员死亡。其环保行动实际上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以《寂静的春天》这本书为开端,美国的环保事业才算正式走上了正轨。美国从1972年开始禁止使用敌敌畏等农药,并且在之后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限制自己的重度污染行业的发展。那时的美国已经从冷战初期与苏联的积极对抗当中,发现了苏联的弱点,由此经过了一个经济的高速增长期。这才有了余力治理环境。

  今天环境优美、令人向往的日本,在上世纪战后也发生过多起环境事故。1950年代,日本发生了痛痛病、水俣病等跟水污染有关的流行性疾病,其原因就是在战后由美国扶持的日本工业向水中排放了大量的污水。在此之后,日本政府开始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并且严格立法来限制这些的重度污染行业。日本的美丽至今也不过50年。

  今天以德国制造和环境优美闻名于世的德国,在二战期间,也是饱受污染的困扰。战后,德国最发达的巴登符腾堡州,水合格率非常低。在德国标准中,水也是按Ⅰ类到Ⅴ类划分,当时的巴登符腾堡共有64%以上的水属于Ⅳ类水以下。德国开始注意自己的水资源保护是在1960年代。当时的西德开始摆脱了西方控制势力的影响,关注自身的发展和人民的身体健康。他们用了将近30年的时间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将水源沿岸的重工业全部转移。如此才此成为了一个干净的现代化国家。

  在环保领域内,法律法规所能够起到的效用有限。这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改善,其主要的原因是产业结构升级。也就是将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行业留在自己本国,而将制造业、化工产业和能源行业等重度污染的行业移到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有印度科学家进行过测算,从人均碳消耗和人均污染物制造来说,瑞士人显然高于一个印度市民。但瑞士的环境却是世界闻名的青山绿水。其实这是,发达国家将自己发展中的污染包袱丢给了发展中国家。可惜的是,发展中国家没有机会说“NO”。它们如果不参加这一轮的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将会彻底丧失在现代世界上大国崛起的机会。中国自然也不例外,好在目前我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接下来应该做的唯有脚踏实地去做。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中国公民,对中国的污染治理应多一些耐心。在严格立法、严格执行的同时,也要意识到污染背后所无可避免的“发展和环保悖论”。如果是无良奸商利用国民的环境生态换取私囊里的钱财,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打击他们;但利弊权衡之下的无奈之举,我们也可以多一份理解,万万不可以急功近利。举例来说,像环保主义者们那样一刀切地要求关停工厂,来保持北京每天的蓝天白云。可能真的立竿见影,但因此被遣返下岗的河北工人们,又要谁来养活他们呢!




Related Articals